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18日报道:陈钢是土生土长的“蟠龙人”,出生在青浦区徐泾镇蟠龙古镇,见证了蟠龙古镇的兴衰蜕变。在他印象中,蟠龙有三个模样。
“小时候我家在古镇上开茶馆,家里老人告诉我蟠龙以前很繁华,还讲了许多传说故事,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蟠龙。”陈钢说,“长大后,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古镇基础设施跟不上,道路狭窄,河道脏臭,这是我认识的第二个蟠龙。现在,古镇经过了城中村改造,又恢复了往昔的繁华,这是我认识的第三个蟠龙。”
得益于城市更新的有力推进,蟠龙古镇已由“城中村”焕新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文商旅打卡地。历时多年,完成3万方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恢复“九龙一凤”古桥文化,再现“蟠龙新十景”。如今的蟠龙成了一座家喻户晓的“江南会客厅”,不仅兑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体现了对未来绿色生活的探索与承诺。
俯瞰图
1400岁“破败”古镇变身“江南会客厅”
作为上海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蟠龙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的隋朝,其因水而生、因商而聚、因寺而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富庶水乡。到20世纪上半叶,已经发展成为商业繁盛的江南古镇。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导致古镇内小工厂、小作坊、仓库与居民住宅混杂,私搭滥建严重,不少古建筑和古镇肌理被破坏。古镇逐步演变成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它的形象也与商务区高品质的建设要求格格不入,迫切需要升级改造。
上海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明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焕新蟠龙,经过多方面考察,2014年我们最终选择了善于挖掘在地文化、实操经验丰富的香港瑞安集团作为意向合作伙伴来共同开发蟠龙城中村项目。”
滨水休闲
在1400多岁的古镇上“动土”,何其难?因涉及历史建筑和古镇风貌的保留、保护,在开发前期,联合开发团队启动了为期3年的蟠龙历史文化研究、规划编制以及项目报批等各项重要工作。尤其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团队访问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原住民,参阅档案书籍,对蟠龙的人文、风貌和名人故事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编撰形成了《蟠龙新志》的研究成果。
蟠龙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总占地面积超过50万方,包括约23万方的公共绿地“蟠龙公园”、约5万方的水乡古镇商业街“蟠龙天地”以及约25万方的摩登江南居住区“蟠龙国际社区”。2014年项目正式启动,至2023年5月全面竣工,历时4年,完成了3万方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同时还修复了青浦区级文物保护点程家祠堂、凤来桥、香花桥、天主教堂、蟠龙庵等建筑,恢复了“九龙一凤”古桥文化,再现“蟠龙新十景”,为上海西部打造了一座家喻户晓的“江南会客厅”。
蟠龙城中村项目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华丽转变,从一个典型的老旧城中村,蜕变为一个集历史文化、绿色环保、科技创新于一身的新型社区,也是上海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河道
蟠龙水集
7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受益村居民4万户
城中村改造,既连着民生,又连着发展,还连着安全。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提速扩容。
今年7月底,上海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改造政策,明确工作目标,优化改造方式,落实资金渠道。9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会,推进城中村改造迈出更大步伐。
市房管局征收处二级调研员周建梁介绍,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批准7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受益村居民4万户,释放建设用地5.2万亩,其中,规划建设安置房11.3万套、商品房2700万平方米、市政道路170公里、绿化900万平方米、公建项目348个。其中,2014-2020年批准的49个项目,绝大多数已完成动迁或收尾,进入开发建设阶段,改造成效初步显现。
城中村改造坚持规划先行,确保先谋后动。按“区域更新和整体改造”的思路推进城中村改造,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既引“资”,又引“智”,同时探索出了一条“群众接受意愿、市场参与动力、财政承受程度”可平衡的实施路径,构筑了城中村改造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蟠龙绿地
受益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彻底解决了原城中村区域的环境脏乱差、违章搭建、“群租”、公共安全隐患等社会问题,还促进了产业经济发展。一方面,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建设注入集体组织经济和多元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因地制宜助推产业发展,实现产城深度融合,带动新的投资消费。例如蟠龙“城中村”项目中的蟠龙天地,开业首月客流就达400万人次,节假日客流日均都在15万人次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今年,上海将在前两年调查摸底基础上,进一步排摸改造任务。到2026年底,全面启动66个左右整体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整治提升;力争到2027年,基本完成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的征收动迁,并同步推进实施规划拔点。
今年五一假期的蟠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