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距离火出圈的全市首家“门卫美术馆”一墙之隔的地方,凉城“小巷美术馆”揭幕。小巷美术馆的外表很简朴,白色的墙体,被三棵松树环绕着,里面摆放着各类图书,9张老照片讲述着凉城的历史。
在虹口区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去年,凉城新村街道邀请“社区枢纽站”艺术家王南溟共同策划艺术社区规划项目,把复旦小区七区闲置门卫空间改造成门卫美术馆,把艺术展品搬到居民“家门口”。小巷美术馆由凉三小区小巷书屋改造而来,是艺术社区改造的第二个项目。
现场有个特别的仪式环节——由复旦小区和凉三小区两个居民区负责人,共开小巷美术馆的两扇门,启动两个社区美术馆的共融计划。曾经并不往来的两个小区,能否以文化为纽带,真正融合联动起来?
重建美好的附近
小巷美术馆施工的时候,凉三小区居民徐登玖经常过来看。
事实上,如何盘活小区“闲置空间”,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是近些年凉城新村街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中,推进系列化艺术社区改造,以艺术赋能城市更新是一条独特的路径。
复旦小区的“门卫美术馆”,是对废弃堆杂物的门卫室进行清除并空降式的艺术植入。而凉三小巷书屋本身是居民的一个固定活动场所,街道以凉三小区美丽家园改造为契机,请“社区枢纽站”艺术家多次考察该处,因其屋简朴而又有独特的三棵松树环绕、具有凉城历史始发地的人文背景、毗邻复旦小区和社区学校,用“美术馆式的读书会”理念对其进行微更新,使其兼具读书活动使用功能,及美术馆兼容空间的艺术功能,升级为“小巷美术馆”。
和徐登玖一样,凉三小区居民陈扣宝不仅关注这个小巷美术馆,还成了志愿者。指着小巷美术馆里的9张老照片,徐登玖和陈扣宝都挺激动:“你看,这是90年代的凉城路、汶水东路,那时候这里还比较偏僻;这是小巷美术馆前身‘商业’时期,乱哄哄的。”
如今,不仅居民们可以随时来小巷美术馆看书、看展,享受家门口的艺术空间,接下来,著名雕塑家李秀勤还将为“小巷美术馆”设计一座石雕作品,该作品将以社区互动关系为题,兼顾照明与艺术,寓意通过文化维系力形成具有温度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就在当天,复旦小区和凉三小区的数位居民一起按下手掌拓印,今后这些居民的掌印就会出现在石雕作品上。
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殷光霁告诉记者,小巷美术馆作为群众性文体惠民项目,得到了虹口区宣传文化事业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这是第一次作为艺术社区规划而获得的政府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同时在虹口区人大代表俞迎春的支持下,由第三方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建立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也健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发挥1+1>2的功效
复旦小区居民、门卫美术馆轮值馆长徐捷蔚,也来到了小巷美术馆。
她是一个爱看书,也爱逛博物馆的人。“小巷美术馆的位置非常好,凉一、凉二、凉三、凉四、凉五以及复旦小区,都在它的附近。以后,我们很多居民都会经常过来。”
其实,之前的复旦小区和凉三小区居民并没有什么往来。在凉三小区居民看来,复旦小区的一些居民是知识分子,骨子里总带着点清高。
由于两个小区道路交错,复旦小区的部分居民还曾经提出要安装门禁,一度让凉三小区的居民不太愉快。“你们装门禁方便了,可我们附近的小区居民乘坐公交就不方便走路了,这怎么行?”徐登玖说,“还好这个方案后面被居委会和其他居民否决了。”
眼下,由于门卫美术馆和小巷美术馆渐次建成,两个小区的居民倒是乐此不疲地逛起来,忘记了小区的围墙和界限。
徐登玖去门卫美术馆参加过活动,感到“新潮前卫的艺术就在身边。”复旦小区居民俞逸平按下手掌拓印后,也期盼着自己的掌印出现在小巷美术馆门前的石雕上。她说:“这个特别有意义,我会带着亲朋好友一起过来看看的,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参与其中。”
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哲,正带领着学生在这里做社会实践项目。在他看来,门卫美术馆、小巷美术馆,发挥了1+1>2的作用。“如果没有美术馆,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小区很难实现融合,而在美育中,大家都有了一个相同的新起点,在包容性的机制中,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效果。所以两个美术馆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升维,使得社会空间发生了变化。”
汇聚艺术社区营造的力量
如今,凉城新村艺术社区的氛围渐浓,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前来打卡、做志愿者,并进行调研。
虹口高级中学9位同学,自今年3月起参加“凉城艺术社区营造”项目,围绕“艺术与社会治理”自拟研究课题,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门卫美术馆”开展了《从现代绘画到当代绘画的基本要求》、《光之艺术的演进》学术讲座、《扎一朵彩云》艺术家亲子工作坊、“看见不一样的凉城”等艺术社区打卡活动。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景观学系研讨课,复旦大学人类学教授潘天舒教授的研究生专题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共建艺术社区计划”都放在了这里。
记者采访当天,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大二学生王晓然,正在小巷美术馆做志愿者。她说:“大学生的本质是要走进社区的。在这里,我感受到艺术并不是功利的,它是连接居民,打通居民区的介质,也是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
据悉,复旦小区吸纳了近40名青年人组成艺术志愿者团队,轮流担任“门卫美术馆”馆长兼“人文复旦”智囊团团长,为小区居民带来丰富的时尚公益活动。凉三“小巷美术馆”目前已招募到3名志愿者,由居民区第一党支部书记任轮值馆长,每周一至周五负责老照片讲解、安排读书看报活动、睦邻休息服务等,把小巷文化传播分享给更多社区居民。
就在最近,在虹口区一家头部科创企业工作的白领卢小姐,没有选择人才公寓,而选择住在了复旦小区。她的理由是:“新上海人要融入上海,就要到有烟火气的老社区里来,这里的艺术公共空间也很吸引人。”
王南溟说,因有艺术,小区无墙。门卫美术馆和小巷美术馆虽然空间很小,但艺术流动范围很大。当凉城街道社区学校的所在地联合复旦小区和凉城三村形成一个艺术社区场域后,居民之间、居民区之间、居民区与社会之间,都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还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