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国产车的价格战能够驱逐合资车。
站在情绪立场上这是对的,但站在事实立场上这完全不对,在和供应商的谈判上合资车拥有极强的话语权、造车成本极低、配置较差的合资车拥有国产车所比不了的价格成本优势。
如果真要打起价格战,国产车不会是合资车的对手。
在比亚迪秦PLUS DM-i降到7.98万之后,现代伊兰特的价格迅速下降到了7.5万左右,很快朗逸、轩逸也都降到了7万左右。
这充分验证了我们此前的一个观点,合资车不是没有活路,如果合资车愿意丢掉现有的利润和品牌高度,是完全有能力逼退一大部分自主品牌的。
论据支撑点主要是以下三个:
1、合资车一般都是全球车型,一次设计长周期收益,全球累计销量非常大,从设计、模具开发上来说,均摊之后的成本要比国产车更低。
2、合资车配置更低,凭借着品牌优势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这是自主品牌所做不到的,很多人可以反驳“合资品牌有什么品牌价值”,的确没错,但在更多的四五线市场中,愿意买合资车的人还是有一大把。
3、自主品牌打得是新能源策略,但合资品牌走的是油车路线,从技术路线上来说,变速箱+发动机的结构成本,就是要比发动机+电池包+电机+电控的成本更低。
所以只要合资车想打价格战,自主品牌还是没希望。
2023年不是没打价格战,秦PLUS DM-i已经降到10万左右,相比于此前的版本有14%的价格下调幅度,但全年销量依然没有超过朗逸、轩逸。
一部分合资车在这个降价的过程中遭到了淘汰,比如说福特、现代、起亚、神龙等品牌,但这些品牌在过去5年时间中即便是不打价格战,也失去了原本的增速动能。
主流合资车储备了大量的利润空间,在和供应商谈判的时候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价格也可以尽可能的降低。
很多自主品牌都是被动打价格战,并且还难以取量。
比如说已经卖了很多年,用户口碑完善、技术沉淀优秀的吉利帝豪,1月份的销量成绩不足两万台,但低配车型已经降到了6.5万以内,和排名第一的朗逸有1.3万台的销量差距,这种差距在短期内难以超越。
事实上,轿车市场销量最多的前5名车型还是合资车。
朗逸、轩逸、秦PLUS、速腾、帕萨特,只有秦PLUS借助号牌优势,在一次次降价的过程中完成了反超,反观其它自主品牌均没能获得话语权。
就是因为在降价的过程中,很多自主品牌跟不上来,生产成本高、单车利润少,不降价没销量,降价没利润,所以直接选择躺平。
合资车也有躺平的,比如说神龙、福特、起亚,在价格战中也都选择了躺平。
说白了降价的过程就是企业拼大规模制造能力的过程,谁的技术储备雄厚,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开发出最适合国内消费者的车型,然后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来。
这样的车型就一定不会丢失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毕竟国内大多数消费者的整体购车预算并不多。
202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万,降价策略在国内市场一定屡试不爽,整个市场对降价比较敏感的原因不仅仅是影响企业利润,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爱看。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任何一次价格战打到最后,企业方面均没有胜利者,都是陪跑。